本报评论员 韩韫超
便民服务圈将进一步扩容升级为宜居宜业、宜游宜购、宜老宜小的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,不仅意味着各类服务可及性、居民生活便利度、城市和地区好感度的提升,而且蕴藏着不少改革经验与智慧,见证着治理逻辑和发展理念的不断升级。
据新华社报道,9月19日,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《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》,提出到2030年实现“百城万圈”目标,包括确定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;建成1万个布局合理便民生活圈,打造500条“银发金街”、500个“童趣乐园”,推动一批基础型、提升型便民生活圈转变为品质型,居民满意度达到90%以上,商业网点连锁化率达到30%以上。
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始于2021年,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,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,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,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。经过几年的建设,这一工作在多地产生了民生改善、消费升级、就业增长等多重效益。截至今年7月底,210个试点地区建成6255个便民生活圈,涉及养老、家政、餐饮、零售等商业网点150.3万个,服务居民1.29亿人。
尽管如此,便民生活圈建设覆盖范围仍不够大,仅占全国城市社区的12.5%,服务项目和功能仍有较大优化空间,诸如老旧社区便民圈建设空间不足、设施老化,相关服务难以惠及零散小区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。此番9部门推动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,正是针对既往建设过程中的堵点痛点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。
比如,地理空间的扩容,在“有条件的城市全部行动起来”的基础上,从地级市向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延伸;业态种类的升级,在补齐和完善“一店一早”“一菜一修”等基本保障业态的基础上,引入共享自习室、代厨、整理收纳、宠物服务等新业态;政策的协同与集成,便民生活圈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、完整社区建设等城市更新项目相协同,与“青春小店”“工会帮就业”行动、建设“残疾人之家”等政策形成合力,更高效地服务相关群体。
“一刻钟便民服务圈”被称为市民“家门口的幸福”。未来,便民服务圈进一步扩容升级为宜居宜业、宜游宜购、宜老宜小的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,不仅意味着各类服务可及性、居民生活便利度、城市和地区好感度的提升,而且蕴藏着不少改革经验与智慧,见证着治理逻辑和发展理念的不断升级。
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“进阶版”是社会治理不断精细化的生动体现。从“柴米油盐、小修小补”等兜底性、基础性服务的供给,到集生活服务、文化休闲、健康养老、托育教育、应急保障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;从垃圾分类、无障碍环境建设,到推动改善物业服务、老旧小区改造,城市治理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,不断调整,持续发力,久久为功,才能让好政策兼具温度与精度,真正把好事办好。
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“进阶版”契合了践行人民城市理念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念。在试点过程中,“因城施策”“一圈一策”原则体现了城市治理的因地制宜、与时俱进。优化城市功能布局、提升城市资源利用效率,让城市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,已成为近年来相关民生项目推出和实施的重要准则。而多地不断完善基层建言渠道与反馈机制,诸如“社区如何建、居民说了算;小区改造后,群众来验收”等在越来越多地方落地生根。这说明只有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、问效于民,才能更好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让民生福祉惠及更广泛群体。
清晨,走出家门几分钟,便可在窗明几净的标准化早点铺吃上可口早餐;随后,在旁边的智慧菜柜里取走APP上预定的新鲜蔬果;傍晚,与家人漫步于社区口袋公园,或刷卡进入全天候开放的社区健身房……期待这样的美好图景尽快在更多地方落地,让更多民众享受宜居品质生活。
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